电子产品升级迭代速度越来越快,很多人家里存有不少旧手机、旧电脑,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电子产品成了难题。据《2021年旧电子产品现状调查》显示,62%的消费者有1到3款旧电子产品,38%的消费者有3款以上。大量回收手机;苹果,华为,小米,红米,荣耀,VIVO,OPPO,黑鲨,三星,锤子,一加,魅族等国产手机回收!处理废弃电子产品,回收是常见选择。但现实中,有的回收机构对电子产品的数据清理不、不,甚至在恢复数据上做起“生意”,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,侵犯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。鉴于此,不少人任凭旧手机、旧电脑在家堆积,也不愿将其出售。大量废弃电子产品闲置,既是一种资源浪费,也会对环境构成威胁。如何让人们放心地出售旧手机、旧电脑,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恢复出厂设置不等于删除信息,“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!”小王瞅着家里越来越多的旧手机,有点苦恼。随着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,小王平均两三年换一部手机,可手机“只进不出”,家中已堆放了4部旧手机。旧手机若处理不当,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。如一块旧手机电池能污染6万升水,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,它还含有铅、镉、汞等易污染环境的重金属。同时,旧手机中很多元器件金、银等贵金属成分含量丰富,再利用潜力,从这个意义上看,回收利用是佳选择。回收后的旧手机一般有3种去向:较新或损坏程度较小的经翻新后流入二手市场;有一定损坏的,可用零部件被拆解再利用;完全无法使用的,可用于提炼原材料。大部分人的旧手机都闲置在家中。行业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手机社会保有量达18.56亿部。一方面,旧手机产生量和闲置量逐年增长,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闲置总量将达60亿部。另一方面,旧手机资源回收利用率仅4%左右。回收旧手机的渠道不少,为何大家宁肯闲置也不卖?“闲置是对资源的浪费,可一想到回收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,我就打了退堂鼓。”小王坦言。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成为许多人不愿出售旧手机的重要原因。伴随智能手机普及,手机早已不是用途单一的通信工具,其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,日益成为个人用户信息终端,存储了大量个人信息。“手机上不仅有我和家人、朋友们的照片、视频、聊天记录等私密信息,还有各种投资理财、手机银行及支付类软件。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,太危险了。”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南湖中园社区的刘先生说。
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超过6万吨,但电子垃圾回收率一直不高,2020年电子垃圾回收量仅1400吨。去年7月起,新加坡电子垃圾管理系统启动。根据“制造商延伸责任”框架,新加坡要求制造商或进口商,负责回收和处理这些受管制电器与电子产品的废弃物。如果供应的受管制电子产品超过一定重量,需承担回收处理费用;占据的市场份额越高,需支付的费用就越多。当地还与德国环保集团欧绿保合作,在全国设置回收点和回收箱,对相关电子产品进行回收处理。目前,在新加坡的超市、购物中心、社区俱乐部等一些公共场所,用于回收电池、打印机、手机、电脑等电子垃圾的白色回收箱随处可见。公众可下载手机应用程序,扫描回收箱上的二维码,上传即将投进去的电子垃圾照片,即可赚取积分。这些积分可以兑换成代金券,用于支付网约车、外卖、共享单车等费用。
电子产品零售商也在新加坡电子垃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规定,面积在300平方米或以上的电子产品零售商在店内设置回收点。欧洲议会今年已通过一项产品维修权法案,以此提升电器性及可维修性。欧洲议会认为,产品的维修权是欧盟《循环经济行动计划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有效的维修权应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,产品的设计、生产流程应该被标准化。近年来,欧洲的电子垃圾增长快速。欧盟机构分析认为,要解决该问题,欧盟应致力于让电器“能修”也要“好修”。欧盟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当家电出现问题时,77%的欧盟消费者选择是通过维修解决问题,79%的欧盟消费者认为,应该要求制造商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或更换特定零件。目前,作为产品标签的一部分,欧洲议会要求生产厂家提供二维码和数字产品护照,注明产品成分信息,以提高产品被重复使用和回收的机会。在销售商品时,商家应告知消费者产品的可维修性、预计使用寿命、备件获取难度、维修服务等信息。